2024-第80期

张玉林:剪刀上演绎艺术的精彩
2024-80期-第03版    点击:17次

◇李涛

核心提示:
         在淮阳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,流传着诸多令人惊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其中,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淮阳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中,有一位名叫张玉林的剪纸艺人,用一把剪刀、一张纸,编织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篇章。
         张玉林作为家族中剪纸艺术的第四代传人,自幼便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,她的指尖仿佛拥有魔法,能将一张张普通的纸张化为活灵活现的艺术品,传承着祖辈们留下的智慧与美学。


剪纸为翅助飞童年
        张玉林出生于淮阳区的一个普通家庭,自幼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热爱。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,孩子们的娱乐活动有限,但正是这份简单与纯粹,让张玉林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        儿时,每当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彤彤的窗花。那些精美的图案、细腻的线条,像是有魔力一般,深深吸引了小玉林的目光。她心中憧憬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剪出如此美丽的作品。
        一次偶然的机会,小玉林在外婆的家中看到了外婆剪纸的全过程。外婆手法娴熟,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的巧手下,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或吉祥图案。那一刻,张玉林被深深地震撼了,她仿佛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真正热爱的东西——剪纸。从那以后,她便缠着外婆教她剪纸,从最简单的线条开始,一步步踏入了剪纸艺术的殿堂。张玉林的童年是在外婆的陪伴下度过,那段时光悄然孕育了她对艺术的热爱。
        张玉林的母亲不仅心灵手巧,更是她艺术之旅的启明星。母亲亲手教授她的第一幅画作——菊花剪纸,不仅细腻地勾勒出自然的韵味,更悄然间在她心中种下了对艺术无限热爱的种子。源自家庭的支持与鼓励,如同温暖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,滋养着她艺术梦想的幼苗,使其茁壮成长。自幼年起,张玉林便沉浸在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之中,书法、歌唱、钢琴演奏与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的熏陶,让她的艺术之树在时间的流转中枝繁叶茂,绽放出独特而璀璨的光彩。
        学生时代,张玉林兜里常揣着剪刀,尽管因此常被大人担心安全而责备,但她乐在其中,尤其擅长剪荷花与鱼儿,甚至被同学们戏称为“养鱼专业户”。可以说,剪纸把张玉林的童年装扮得多姿多彩。
呕心授业点燃童心
        2003年,张玉林踏上了双重职业道路——既是一位小学音乐教师,又是非遗剪纸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。凭借着教师的专业资质,在音乐课堂上,她用美妙的旋律启迪学生的心灵,在课外时间,她将剪纸艺术带入孩子们的视野。
        张玉林用剪纸艺术编织孩子们的梦想。在剪纸艺术的传承上,她从设计图案到精细剪裁,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完美,她力求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创新的作品,用行动诠释“匠心独运,文化传承”的真谛。每年,她都会自费购买大量红纸,带到学校,为学生们提供免费的剪纸材料和指导。在她的耐心引导下,学生们从最初的笨拙尝试到后来的游刃有余,每一次剪出漂亮的剪纸作品时,脸上都会洋溢着自信与甜蜜的笑容。这些瞬间,对于张玉林老师而言,无疑是最开心、最满足的时刻。她深深地感受到,通过剪纸艺术,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,更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。
        为了扩大剪纸艺术的影响力,张玉林在学校广泛开展了剪纸普及工作。利用课余时间,她组织各种形式的剪纸活动,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剪纸技艺,展示自己的剪纸艺术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节假日里,只要学校有美术活动特别是剪纸艺术活动需要她参与,她总是第一时间积极响应,无论风雨,全力以赴组织。
        平时,她还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手段,积极推广剪纸艺术。通过拍摄教学视频、分享创作心得等方式,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、喜欢剪纸、学习剪纸。
        张玉林相信,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坚持,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爱上中国传统艺术,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。
孜孜不倦心中有梦
        学习剪纸并非易事,需要耐心、细心和恒心。张玉林深知这一点,教课之余,每天放学后,她都会拿出纸和剪刀,反复练习剪纸技巧。天道酬勤,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,张玉林的剪纸技艺逐渐提高。不仅对传统的吉祥图案、花鸟鱼虫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,她还勇于创新,将现代元素融入剪纸艺术中,创作出了许多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新作品。
        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,张玉林还四处拜师学艺,虚心向老一辈剪纸艺人请教。她深知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的道理,每一次和剪纸老艺人的交流和学习都让她受益匪浅。为了提高剪纸质量,她积极参加各种剪纸比赛和展览活动,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        剪纸艺术是技艺的展现,更是时间与汗水的结晶。创作大幅剪纸作品时,张玉林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手握剪刀,精准而有力地剪刻着每一个细节。超负荷工作成了家常便饭,以至于她手指上布满了剪纸磨出的水泡,但她乐在其中,享受着每一次剪刀与红纸触碰时产生的艺术火花。她的背包里永远备着一把剪刀和几张红纸,这份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,让她的技艺日益精进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。
        如今,张玉林创立了自己的剪纸工作室,吸引了众多热爱剪纸的孩子们和朋友们前来学习交流。在这里,她努力让这份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传承。她还深入农村,搜集挖掘那些即将失传的老剪纸样、刺绣图样、布艺印染等民间技艺,将它们与现代剪纸艺术相融合,激发出无限的创作灵感。
        张玉林用自己的行动证明:心中有梦,脚下就有路。
天道酬勤社会担当
        功夫不负有心人,张玉林的剪纸艺术逐渐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与光彩。她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,成为了她个人风格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        2023年1月3日,央视杂技春晚在淮阳录制镜头,根据导演策划,需要展示淮阳剪纸艺术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,接到任务后,张玉林连夜赶制了以“春”“福兔”“灯笼福字”为主题的喜庆剪纸作品,以及一幅展现“大美淮阳”风光的巨幅剪纸作品。这些作品不仅色彩鲜艳、构图巧妙,更蕴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和对家乡的深情厚谊。活动当天,她冒着刺骨寒风,在露天广场上展示这些剪纸作品,一直忙碌到凌晨两点。尽管又冷又困又累,但想到能为家乡宣传贡献力量,她心中充满了温暖与自豪。这次经历让张玉林的剪纸艺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,也让她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艺人对家乡文化的责任与担当。
        时代的发展使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张玉林深知,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让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她积极探索剪纸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之路。结合现代审美观念,她创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色的剪纸作品,不仅保留了传统剪纸的精髓,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和元素,使得剪纸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。
        张玉林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。走进校园、社区和乡村,为孩子们和村民们传授剪纸技艺,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承和发展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,因此,她也成为了淮阳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声名远播勤勉不止
        张玉林是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、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周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活跃会员,凭借其在剪纸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,荣获了“周口市工艺美术大师”的荣誉称号。
        张玉林紧跟时代脉搏,以笔为剑,以纸为媒,为祖国和家乡创作了诸多令人瞩目的作品,如《伏羲女娲的故事》《大美淮阳》《荷》以及创新之作《彩色泥泥狗剪纸》等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淮阳独特的地域文化,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,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。
        张玉林以精湛的作品彰显卓越实力,艺术生涯亮点频现:2003年在河南省幼师教学评比中摘得桂冠;2017年荣获“淮阳工艺美术大师”殊荣,剪纸艺术成就斐然;次年,其作品被官方认证为地方特色礼品与特产;至2020年3月,她的剪纸在“鹤舞樱花开”大赛中获奖并被珍藏,其中抗疫主题《最美逆行者》荣获周口非遗作品金奖;同年,《火神雷神》作品不仅被周口非遗中心收藏,还在潍坊民博会上夺得金奖。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,张玉林以《千秋伟业大好河山》再获淮阳区作品展金奖,深情献礼党的华诞。
        如今,张玉林已是一位声名远播的“剪纸大师”。但她的生活依旧简单而充实,每天与剪刀和红纸为伴,沉浸在剪纸的世界里。对她而言,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谋生手段,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是剪纸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蜕变,让她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与赞誉,更让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。